摩登三平台_广东收藏 书画是大项
清末民国广东大藏家名震南北 重器屡现拍场
在2010春拍中大放光彩、以4.368亿元成交的黄庭坚的《砥柱铭》,其实曾由广东大藏家潘仕成购得;曾在西泠拍卖中以1691.2万元成交的王铎草书诗卷,拍前数年还潜藏于广东,上有广东大学者商衍鎏、容庚的题跋题签;大藏家王商一之子收藏的曾纡的《草书与允直知县七哥札》在北京保利以4592万元成交!
繁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广东收藏风,在清末民国时达到鼎盛,涌现众多名震南北的大藏家,收藏重器陆续见于拍卖市场。
文/图 记者林琳
历史
古代广东 收藏质量高
“作为古代收藏重镇,广东收藏具有家族收藏特点”,书画专家许习文介绍,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广东的收藏风气大盛,至清末民国时更是达到鼎盛时期。收藏风气之盛与经济繁荣密不可分,这从包括广东和江南地区的收藏家族大多为富豪可见一斑。
特别是在晚清民国时候,因为较早通商,广东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了包括十三行在内的一大批富商。这些富商饱读诗书,在“富起来”后,不忘风雅爱好,更为注重对古代书画的收藏,其中特别以潘仕成和伍德彝为例,均成为名震南北的大藏家,其藏品不乏重器。比如黄庭坚的《砥柱铭》中,清代广东画家罗天池就在跋中提及潘仕成“先于1843年借摹入石,后购得此卷”。
许习文发现,在近200名中国历代鉴赏家中,明清时期的广东已占数十名,比例不小。银通拍卖行总经理陈俊明介绍,在广东收藏界中大名鼎鼎的可数吴荣光、孔广陶(岳雪楼)、潘仕成(海山仙馆)、叶恭绰、何瑗玉、何冠伍、梁效钧(古溪书屋)、伍德彝、王商一等。
特点
家族收藏 以书画为大项
广东收藏大家收藏特点一是为家族收藏,因此后不少藏品以整批转移;其次,藏品以书画为大项,但也有不少个人特色收藏如莫伯骥、伦明、丁日昌均以版本古籍收藏为多;收藏的书画不少为宋元名画,至少可达明代,尤其是石涛不少作品曾留广东,而同代书画少见;不少重器后流入故宫,石蕖宝笈中也有不少来自广东大藏家之手。
因此,在不少北方艺术品拍卖会的拍品中,不时可见广东大藏家的藏印,也有不少拍品特别注明曾收藏于广东大藏家手上。比如记者从公开资料中查询到,市场上就曾出现“清芷岩款孔广陶题风竹图端砚”、“孔广陶藏龙纹松花石大砚”、“孔广陶藏蕉叶砚”、“叶恭绰藏古币拓本”等。
许习文认为,在所有广东大藏家中最受广泛认可的应该是叶恭绰,因为在广东大藏家中叶恭绰被公认为收藏级别、藏品数量及质量最高,眼力最好的一位,故宫不少藏品都为叶恭绰旧藏。因此如果是叶恭绰旧藏品,认可度相对会较高,价格也会略受影响。但是广东大藏家对藏品的影响力远不能与全国性大藏家项子京、高士奇等比较,除了广东市场外,北方市场上对广东藏家的名号还未有大范围认可。
展望
广东新富豪渐入佳境追书画
“广东旧时的大藏家多收藏古画,但是广东市场对古画的收藏还是未成气候,不能与北方市场相比”,陈俊明认为,这导致不少曾藏广东的重器多流出广东,而被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消化”。
广东收藏仍有大盛之势
不过,随着广东艺术品市场的逐渐升温,近几年的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东莞和中山的买家在市场上的表现比以前更为活跃。
一名收藏者告诉记者,收藏市场的潜力已经逐渐显现。另外,当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身边的“富余一族”开始考虑为家族建立一个长线的增值基金,而艺术品就成为首选。
陈俊明发现,除了不少新买家入市,以前的老买家也逐渐放开手脚购买艺术品了。
比如在6月12日广州艺拍拍卖会上以149.5万元买下居廉《抱琴仕女》的,就是一名来自中山的买家;而东莞收藏者逐渐对黄君璧作品有重点“追击”之势。有市场人士认为,如果广东收藏者练好眼、把好关入市,广东收藏仍有大盛之势。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