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3注册开户_中国古书画辨伪
中国古书画辨伪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自书画做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以后,一些人为牟取暴利,以制做假画为职业,使传世书画除大量珍品之外,还混杂了不少时代不明、作者不清,或改头换面、以近改古、小家改作大家,或东拆西拼、半真半假、真伪相糅的作品。因此,征集、保护和利用这份文化遗产,首先必须对传世书画作品进行鉴别、鉴定,分清真伪。不少代笔、仿造、临摹的作品也应予以澄清。为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特从摹、临、仿、代、改、造等几个方面举例介绍书画辨伪的一些主要方法,给一般文物工作者和对古书画鉴定感兴趣的人们以启示。
一、摹
摹,也称“影拓”、“移画”或“响拓”。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有“以纸加碑上帖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划,填以浓墨,谓之响拓”的记载。摹书画,即以素纸、绢覆于书画原件上,利用纸、绢的透明度,借助于光亮依样描绘。或者只勾描轮廓,然后填墨,称做双勾廓填,这种方法多用于描摹书法。
由于书画摹品忠实于原作,所以早已为古人所采用。如唐《万岁通天摹王氏进帖》,是以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 年)王羲之的后人王方庆所进王氏一门书法真迹(有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及王献之《廿九日帖》等)为底本,以硬黄蜡纸用双勾廓填法勾摹而成。墨迹飞白处有意做出,又特意用细笔框注标出原件的破损处,极忠实于原作。可见该作品不是以做伪欺人为目的,而是为了学习和保存前人的艺术精品。 好的书画摹品,其勾笔、直笔、填笔处,都要摹得天衣无缝,一丝不苟,笔墨的粗细、浓淡都要与原作一致。因此,摹本书画最易得原作之形。但由于摹者力求笔笔准确而受到原作的限制,不可能做到行笔流畅、运墨自然,所以摹本书画往往笔墨生涩,缺乏灵动和生气。虽得原作之形而失其神韵。这是摹本的重要缺憾,也是鉴别真迹与摹本的主要依据。 《列女仁智图》卷,东晋,顾恺之作 (北宋人摹) ,绢本,墨笔,纵25.8cm,横471.8cm。 《列女仁智图》卷是根据《古列女传》创作而成。墨笔画人物,衣纹以深浅墨烘染,未着色。此图卷为后人摹本,人物形象呆板无神,笔法滞重,不流畅。画面人物有明显缺失,前后顺序也有颠倒。但风格古朴,绢、墨气息古旧,题字书体有宋人风格,当是北宋人摹。相传此卷原本为顾恺之所作。 《晴雪烘香图》轴,宋,马麟作(明人摹),绢本,设色,纵98.4cm,横49.5cm。《层叠冰绡图》轴,宋,马麟作(真迹),绢本,设色,纵101.7cm,横49.6cm。 《晴雪烘香图》画梅花一枝,姿态屈曲横斜。画法细弱,杨姓题字形似,但笔法轻柔飘浮,较杨氏真迹相去甚远。据《真赏斋赋》所记,马麟曾画梅有晴、雨、雪、月四幅,现仅存《层叠冰绡图轴》。《晴雪烘香图》的尺寸、章法、落款位置及杨氏题字,均与《层叠冰绡图轴》相近,应是明人根据另外三幅梅花中的一幅摹制的。 《谷仙赋》册,元,赵孟�\书 (清初人摹),纸本,行楷书,纵22cm,横16cm。《老聃道德经》卷,赵孟�\书(真迹),纸本,楷书,纵34cm,横123.5cm。 《谷仙赋》册,计24开。笔法滞泥、刻板,无生动之气,其牵丝带笔处极不自然,有明显的勾填痕迹。如第一页中的“维”、“绝”二字和第五页中的“进”、“然”等字即是。此赋册当系清初人用油素纸拓写,亦即“响拓”所为。
二、临
临,一般有对临、背临和临摹等方法。对临即对照原作,边看边临。对临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原作的构图,所描绘的物象内容与原作相差不大,且行笔运墨较摹本自然。但由于是有本而临,临画者为了力求与原作一致,其行笔的速度、转折等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笔墨缺乏连贯,故而导致了与原作的疏离。背临是临者凭着对所临对象的记忆,根据被临书画家的风格而临。这种背临的作品,虽不可避免地会失去原作之形,但较之对临的作品笔墨更加灵活自然。有些作品还融入了临作者本人的风格和时代特点。 在临一类的赝品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临画者为避免失去原作之形,先摹原作物象的轮廓,再临其内容细部。因此,临往往与摹紧密相联,或合称为临摹。临摹的作品无论与对临还是背临的作品比较,形神都更加接近原作,甚至乱真,加大了鉴别的难度。 《中秋帖》,晋,王献之书(宋米芾临),纸本,草书,手卷,纵27cm,横11.9cm。《十二月割帖》,晋,王献之书(清人拓本),纸本,纵25cm,横14.7cm。 《中秋帖》为清宫所藏“三希”之一。此帖笔法丰劲,自然流畅。明、清以来有鉴藏家对此帖的时代提出异议。经专家多方考证,断为宋米芾节临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王献之《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后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宝晋斋法帖》。墨迹早已失传,现仅有拓本传世。《中秋帖》笔肥墨饱,是用柔软无心笔书写的,所用纸为竹料纸,而无心笔和竹料纸均在宋代才出现。 《九峰雪霁图》轴,元,黄公望作(明人临),绢本,墨笔,纵109.2cm,横55cm。《九峰雪霁图》轴,元,黄公望作(真迹),绢本,墨笔,纵116.4cm,横54.8cm。 《九峰雪霁图》,墨笔绘雪中崇山峻�X,枯树疏疏落落,一派萧瑟隆冬景色。此图传世有两件,此件为明人所临。真迹上钤清“怡亲王宝”大方印,笔法生动灵活,苍秀飘逸,艺术水平极高,为临摹者难以做到。正如清人吴�N所云:此图“创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难摹,尤妙在生面独开,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耒气耒作也”(见《大观录》)。明人临本《九峰雪霁图》上无“怡亲王宝”印,却有清乾隆题诗,笔法生涩、硬挺,仅得其形似而无原作之神韵。 《夜村图》页,明,董其昌作(明人临),纸本,墨笔,纵42cm,横29.3cm。《夜村图》页,明,董其昌作(真迹),纸本,墨笔,纵42cm,横29.6cm。 《夜村图》页为明人所临。原图是一本山水册中的一页。真伪两图的尺寸、构图相差无几,但真迹笔墨生拙自然,而临本则显得拘泥平板。 《蓑笠图》轴,清,罗聘作(晚清人临),纸本,设色,纵56cm,横60.2cm。《蓑笠图》轴,清,罗聘作(真迹),纸本,设色,纵56cm,横60.2cm。 《蓑笠图》画半身肖像,为晚清人临。与真迹对照,此图笔法生硬,表情呆板无神;真迹所画肖像面带微笑,两眼平视含蓄,炯炯有神。画法精细,笔笔清晰,面部晕染层次清楚、柔和,有一定的透视感。这是临本不能与之相比的。
三、仿
仿作大都没有蓝本,仿的目的也各有不同,一种是为了从中学习某书画家的风格和技巧,以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形成自己的书画风格。另一种则是以做伪为手段,骗人谋利。 一般讲来,仿作者必须具备较好的书画水平,对仿作对象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熟悉其书画特点。在缺少蓝本的情况下,凭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掌握的程度进行仿作,即所谓知已知彼方能乱真。仿的作品,笔墨更加随意自然,无刻板呆滞之气。所以,仿作者在行笔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将本人的一些笔墨习惯留在作品上。如果是后人仿古人的作品,还会有时代风格的差异。这就为鉴定者识别仿作与真迹、去伪存真提供了重要依据。 《六体千字文》卷,元,赵孟�\书(元人仿),纸本,纵23cm,横1448cm。《老聃道德经》卷,元,赵孟�\书(真迹),纸本,楷书,纵34cm,横123.5cm。 《六体千字文》卷书于元延�v七年(1320年)秋九月,时年赵孟�\67岁,当是他的晚年手笔。但该卷书法结体不稳,用笔轻弱光嫩,全无赵氏晚年的笔力饱满、遒劲、厚重老辣的风格特点。清代收藏家安仪周曾云此书卷“书非魏公真迹,类俞紫芝(俞和)”。 《竹石图》轴,元,吴镇作(明詹僖仿),绢本,墨笔,纵144.5cm,横80cm。《竹石图》轴,吴镇作(真迹),纸本,墨笔,纵103cm,横33cm。《竹石图》轴,詹僖(真迹),日本藏。 《竹石图》画石间茅竹数杆,竹叶繁乱,又无变化,多向一个方向。用笔轻佻,锋芒毕露,灵活有余,含蓄、沉稳不足。为明詹僖所仿。 《行书自书诗》卷,明,祝允明书(明吴应卯仿),济南博物馆藏,纸本,纵24.1cm,横162.2cm。《行草书七言》扇面,明,吴应卯(真迹),金笺本,行草书,纵17.9cm,52.7cm。 明吴应卯所仿《行书自诗》卷下笔轻起轻按,全以偏尖锋书之,行笔疾速飞动,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结构的疏密、笔划的长短肥瘦也定型少变。 祝允明的书法造诣深厚,他师法古人,兼擅众体,形态多变。用笔以中锋为主,藏锋重按,沉着稳健而又痛快淋漓,与其相比,吴应卯的体势有着明显的差异。 《为槐雨先生作园亭图》轴,明,文征明作(明人仿),纸本,设色,纵122cm,横48.5cm。《惠山茶会图》卷,明,文征明作(真迹),纸本,设色,纵21.8cm,横67.5cm。 此图有多件传世。这幅画构图繁密,笔法纤细,用色清淡,有一定艺术水平。但与文征明相比,确有很大差距。文氏用笔精工苍秀,设色浓丽,风格沉稳。此图上的文征明与王宠的题词,均出一人之手。当为明人仿作。 《过秦论》册,明,文征明书(明人仿),纸本,小楷,纵22cm,横39.4cm。《前后赤壁赋》页,明,文征明书(真迹),纸本,小楷,纵24.9cm,横18.8cm。 《过秦论》册,书体工正清秀。后署“嘉靖癸丑十月廿又二日”,时年文氏84岁,是其晚年所书。但通篇行笔柔弱瘦嫩,结体平匀,缺少文氏晚年小楷书体精整苍厚而又洒脱不羁的风格。是为明末人仿本佳作。 《浅绛山水图》轴,清,髡残作(清人仿),纸本,浅设色,纵210.8cm,横118.3cm。《仙源图》轴,清,髡残作(真迹),纸本,设色,纵84cm,横42.8cm。 《浅绛山水图》为长幅立轴,上部分笔法光滑平板,下部用笔老劲,多用中锋,构图繁简相间,上下不能一气贯注;施色用墨混浊不清,为清人仿作。 《蕉鹿图》轴,清,朱耷作(清人仿),纸本,墨笔,纵172.4cm,横86.3cm。《松鹿图》轴,清,朱耷作(真迹),纸本,墨笔。 《蕉鹿图》为清人仿本。朱耷早期用笔瘦峭挺拔,画石多有棱角;晚期笔法圆浑厚滋。此图仿朱耷早年画风,题款却是晚年写法,违背常理,说明作伪者尚不知朱耷画风与落款的变化规律。 《晚香图轴》,清,郑燮作(清谭云龙仿),扬州博物馆藏,纸本,墨笔,纵167cm,横43.9cm。《竹石图》轴,清,谭云龙作(真迹),纸本,墨笔,纵90cm,横58.6cm。《墨竹》轴,清,郑燮(真迹),纸本,墨笔,纵208cm,横107cm。 《晚香图》,墨笔画菊花山石,笔法流利松软嫩弱,无郑燮用笔清劲纵横之气。郑板桥为清代著名书画家,艺术修养很高,他的作品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充满书卷气。此图平淡无奇,与郑板桥无法相比,当是清谭云龙所仿作。
四、代
代笔就是请别人代替自己书写或作画,而落自己的名款,或加钤印章的作品。代笔还包括一幅画部分为亲笔,部分由他人代笔,即半真半假的书画作品。 代笔书画早有文献记载。《历代名画记》卷九记曰:“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与张藏布色,浓淡无不得其所。”记录了吴道子作画时,多有弟子代为设色。清代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中记载:“曾见陈眉公书札云,‘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银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明确的记录了董其昌有代笔作品。 在传世作品中,有学生给老师代笔,有家族中晚辈给长辈代笔,有朋友、故旧相互代笔,还有丈夫给妻子代笔等等。 代笔书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或因年龄、身体情况不便书写作画,或为应酬而作。从创作动机和目的来讲,代笔与有意做伪有些区别,但是,代笔毕竟不是作者的亲笔之作,因此,将代笔书画从真迹中甄别出来,有利于研究作者的艺术成就和生平事迹。 《秋深帖》页,元,管道�N书(元赵孟�\代书),纸本,行书,纵26.9cm,横53.3cm。《过蒙帖》页,元,赵孟�\书(真迹),纸本,行书,纵29.5cm,横39.6cm。 《深秋帖》由赵孟�\代管道�N而书,署款时由于习惯所致,赵误书“孟�\”,后又改书“道�N”款。书款处留有明显的痕迹。 《倚松阁图》轴,明,董其昌作(明沈士充代笔),天津文物商店藏,纸本,设色,纵143cm,横55cm。《寒塘鱼艇图》轴,明,沈士充作(真迹),纸本,设色,纵132cm,横50.8cm。 《倚松阁图》画高山一侧,苍松茂密,房舍人家。左上题“倚松阁图,��黄鹤山樵董玄宰”,钤印两方。此图淡设色,注重皴染,笔法松秀,为沈士充代笔之作。 《塞外花卉图》卷,清,蒋廷锡作(代笔),绢本,设色。《芙蓉白鹭图》轴,清,蒋廷锡作(真迹),纸本,设色,纵127.7cm,横60.5cm。 《塞外花卉图》画塞外花卉多种。画法极工整,施色鲜艳,后署款:“塞外花卉六十六种乙酉七月南沙门下士蒋廷锡写”,钤二印。从画风来看为他人代笔,与蒋廷锡设色清淡、半工半写的画法迥异。
五、改
改,一般指在真迹书画上动手脚,将其改为另一幅作品。改在赝品书画中很常见,也较复杂,其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诸如挖、割、擦、洗、刮、添、补等等,有时几种方法同时并用。改者通过各种手段将冷名头或小名头的作品,改为古代名家或同时代大书画家的作品;或将无款书画添加名家的款;也有的在假画卷后加上名人的真跋,亦即画假跋真;还有的将一件真迹分割数件,分别与伪作拼凑,变成两幅或者多幅真假参半的作品。可见改完全是为了做伪欺人。尽管做伪者的花样繁多,手段巧妙,不过凡经改动的作品总会留下破绽,比如在挖、割、擦、洗、刮的纸绢上留下的伤痕,添、补的笔墨浮在纸绢上,吸不进去,新补的笔墨、印油大多气息较新,不可能与原作一样。这些破绽便是鉴定最有力的依据。 《山水图》轴,宋,郭熙作(后加款),绢本,设色,纵165cm,横90.5cm。《山村图》轴,明,李在作(真迹),绢本,墨笔,纵135.3cm,横76.2cm。 《山水图》原系明李在画,绘高山峻岭,乡村枯树,山石园润,作卷云皴,树多虬枝,形似蟹爪,学郭熙画法。由于此图画风似郭熙,所以后人在画的右下角加“郭熙”伪款。 《观瀑图》轴,宋,马麟作(后加款),绢本,设色,纵177cm,横124cm。《静听松风图》轴,宋,马麟作(真迹),绢本,设色,纵226cm,横110.3cm。 《观瀑图》画面山崖悬挂老树,泉水直落,对岸二人仰首观瀑。山石用斧劈皴法,笔法松散粗犷,受明“江夏派”画风影响。“马远”款后添,墨色浮在绢上。传为张大千所加。。 《行书后赤壁赋》卷,元,赵孟�\作(后改款),辽宁省博物馆藏,纸本,行书,纵35.1cm,横951.3cm。《徐中行自书诗》卷,明,徐中行书(真迹),纸本,行书,纵27.1cm,横385.3cm。 《行书后赤壁赋》原为明徐中行临赵书《后赤壁赋》,后人将含有徐中行本款的干支年月“庚戍夏六”以下字裁去,另纸补书“月子昂”三字,下钤“松雪斋”印,但原引首徐中行自号“天目山人”章仍存,且两印章的刻法和印色也明显不同。 《书黄庭内景经》卷,元,倪瓒书(后加款),南京博物院藏,纸本,小楷书,纵20.9cm,横92.2cm。《小楷书黄庭经》卷,明,韩逢禧书(真迹),纸本,楷书,纵23.7cm,横499cm。《幽涧寒松图》轴,元,倪瓒作(真迹),纸本,墨笔,纵59.7cm,横50.2cm。 《书黄庭内景经》原为明末韩逢禧所书。“倪瓒临”三字为后加。 《梅花图》轴,明,程南云作(后改款),纸本,墨笔,纵162cm,横44.3cm。《梅花图》轴,清,汪士慎作(真迹),纸本,设色,纵93.4cm,横52.9cm。 《梅花图》,画梅花横出一枝,枝干弯曲向上,花开正盛。此图原为汪士慎画,后挖去起首本款,保留中部上款,末添篆书“南云”二字款。 《存济堂图并记》卷,明,虞谦作(后加款),中国文物交流协调中心藏,纸本,设色,纵29cm,横106.5cm。 《存济堂图并记》的笔墨受文徽明影响,为明中期以后的人所作。虞谦款“永乐壬辰春日京口虞谦为济民钱君筑存济堂写图以赠”及“虞谦”印均为后加。卷后陈琏《存济堂记》记为真迹。 《四季花卉图》卷,明,陈道�停ǔ麓荆┳鳎ê蠹踊�),纸本,墨笔,纵29.2cm,横130.3cm。《花卉钓艇图》卷,明,陈道复作(真迹),纸本,墨笔,纵26.2cm,横566cm。 《四季花卉图》画水仙、桃花、秋葵、梅花四种。后有自题诗。此卷题真画伪。原件诗后署“白阳山人陈淳道�汀保�钤“陈淳之印”、“陈氏道�汀倍�印。作伪者将“道�汀笨钣〖坝嘀礁钕拢�补画墨花四种,并移至诗的前面,又在“白阳山人陈淳”下加钤“白阳山人”伪印。 《梅花水仙图》轴,明,陈洪绶作(后改款),纸本,设色,纵174cm,横65.2cm。《梅花水仙图》原系孙�m作,后去原款,添“丙申嘉平月画于东郭草堂洪绶”及印两方。 《山水图》轴,清,王铎作(张大千改款),绫本,设色,纵276cm,横97cm。《山水图》轴,清,王铎作(真迹),绫本,墨笔,纵189cm,横53cm。 《山水图》原为冯源济画。后去原款,改为王铎款识印章,此系张大千所为。 《墨竹图》轴,清,郑燮作(后改款),上海博物馆藏,纸本,墨笔,纵162.2cm,横68.4cm。《风竹图》轴,清,陈馥作(真迹),纸本,墨笔,纵125.7cm,横53.7cm。 《墨竹图》原系陈馥画,郑燮题诗,后挖去题中陈氏的字或号,将“板桥郑燮”题款往上移,尚有隐约可见的挖补痕迹。
六、造
造,是指那些根本不管某家书画的风格特点,随便臆造的作品。对象是历史上有记载但名气不大的人,或是历史上的名人。还有直接乱造久负盛名的书画家的作品。由于赝品书画的泛滥,这种生造的假书画,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特点。 明末清初以河南开封为中心,出现了专做假唐、宋、元名家书法的“河南造”。常见的有唐颜真卿、柳公权,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鲜于枢等。其特点是所用的纸张大都经过揉折后再染色,或者用一种河南特产的棉纸。墨色、印章、质地等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地域性的赝品书画,除少数外一般艺术水平不高,作品绝少生趣。多了解这些赝品书画的特点,就不难掌握各种地方造的一些规律。 苏州片,盛行于明代万历到清代乾隆时期。以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少数画匠专以做假画为生。作品以绢本青绿设色为多,所落名款多是古代著名画家,如李思训、李昭道、赵伯驹、张择端、仇英等。有的还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鲜于枢、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名家的题跋。“苏州片”流传很广,全国各地都有。《海天落照图》卷,唐,李思训作(明苏州片),绢本,设色,纵46.7cm,横243.6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湖南造,指清康熙至清末时期,湖南长沙一带有人专门做一些冷名书画家的假画,或明清之际节烈名人的书法,如杨继盛、杨涟、史可法等人。作品大多为绫本,有的是缎本,经染色,再用水刷洗后呈米黄色或湖兰色。《兰石图》轴,明,蒋信作(清湖南造),绫本,墨笔,纵104.2cm,横40.5cm。上海朵云轩藏。 扬州皮匠刀,盛行于清代中期,也称“扬州造”,因伪作字中的撇、捺似皮匠刀的形式而得名。多造地方名家的假画。题材有山水、花卉等。作品多固定程式,极少变化。《清明上河图卷》,清,原济作(清中期扬州造),绢本,设色,纵29.5cm,横693.5cm。 广东造,集中在广东地区。以绢本重设色人物为主,也有少数山水和花卉。专做宋以前大名家的人物画,也假明代绢本设色山水、人物、花鸟画。《山水图》卷,宋,董源作(清初广州造),绢本,设色,纵28cm,横599.5cm。中国文物交流协调中心藏。《潇湘图》卷,宋,董源(真迹),绢本,设色,纵50cm,横141.4cm。 后门造,清末民国初年在北京地安门一带,有人以专门造清代宫廷内“臣字款”的假画为业。作品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树木、花卉、鞍马、走兽等。多工笔设色,画法很少变化,艺术水平低。同时,还伪造清宫鉴藏印玺及皇帝、大臣的题跋。裱工富丽堂皇。《山水人马图》轴,清,郎世宁作(清末至民国后门造),绢本,设色,纵128cm,横53.5cm。《八骏图》轴,清,郎世宁(真迹),绢本,设色,纵139.3cm,横80.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