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登录注册_杨天骥
杨天骥(1882~1958),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字千里、骥公,别号茧庐、东方、天马、闻道,为同盟会会员和南社社员。家学渊源,他幼年随父往镇江任所,学习诗词书法,数年后返回同里,随后任教。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上海南洋公学,期间曾师从金石大师吴昌硕治印。早年曾设帐授徒,如叶楚伧、柳亚子等皆为其弟子。光绪三十年(1904),杨天骥在上海澄衷学堂任国文教员,之后,兼任《民呼》、《民吁》、《民立》等报主笔和编辑,提倡新学,介绍严复所译的《天演论》等。1906年后,他入同盟会和南社,辛亥革命时,参加上海革命攻打吴淞炮台及道台衙门,民国初元担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民国六年(1917),去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担任护法国会参议员。民国九年(1920),任北京政府国务院秘书。翌年,任中国代表团咨议,参加太平洋会议。民国十二年(1923),担任国务总理王宠惠的秘书。两年后,任无锡县县长。民国十六年(1927)和民国十八年(1929)两度出任吴江县县长。民国二十年(1931)后,先后任监察院秘书、代秘书长、委员等职。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杨天骥淡出政界,沉缅于书画金石。由于其生性聪明,加上曾向吴昌硕学习过治印,因此,在篆刻上颇有建树,著有《茧庐印痕》、《茧庐治印存稿》等,一些社会名流、书法大家也喜用他所刻之印,如于右任“书件所用印章,除扇册小件,(均)用杨千里所刻小印”。抗战期间,杨天骥到香港,以经济委员会委员名义,协助国民党海外部部长吴铁成主持港澳党政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杨天骥赴桂林,再至重庆。抗战胜利后,杨天骥隐居上海、苏州。解放后,由柳亚子介绍,加入民革,曾任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特约顾问,1958年,病逝于香港。
杨天骥多才多艺,郑逸梅称他为“能文、能诗、能词、能刻、能治稗官家言,无一不精”。杨天骥的斋名叫“茧庐”,因此,他的著作均以“茧庐”为名,除治印之著外,尚有《茧庐吟草》、《茧庐长短句》等,另有与其父合著的《满夷猾夏始末记》(该著系《苏报》案发时,杨天骥为营救章太炎等人和控诉清廷残民罪行、声援《苏报》,特与其父亲杨粹卿合著)。于右任对杨天骥十分赏识,他编纂“标准草书”时专门邀请杨天骥参与。杨天骥讲学时常传播新思想,学生胡洪驿受其思想影响易名“胡适”,胡适撰《四十自述》中说:“澄衷的教员之中,我受杨千里(天骥)先生的影响最大。”杨天骥精习楷书,于秦篆汉隶、章草、魏晋诸家,无不窥其堂奥,晚年益精进,挥洒自如,于秀丽中饶有金石气,兼工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