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三平台_小心礼品画砸在你手里
小心礼品画砸在你手里
近日和圈内几位朋友小聚,大家席间不时抱怨当下礼品画市场因政府的大力反腐而严重缩水,原本很多市场上流通性较好的“硬通货”现在也被迫打折,跳水价都卖不出去。听闻至此,我虽然对老友的惨淡遭遇深表同情,但却打心底里觉得,以礼品画为市场主导的畸形模式,在社会整体风气及政策的转变下被强制矫形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曾不止一次撰文说,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往往受控于暗箱操作,即当时出售的价格指数在某一时间段内具有欺诈性和迷惑性,有时并非代表画家的真实市场行情。当下艺术市场往往不代表作品真正的学术价值。自律规则必然在合适的时刻才会显现其拨乱反正的威力,而恒久真实的恰是我们时常忽视的艺术价值。
礼品画之所以由此前的“硬通”流行跌落至如今的无人问津,我想绝不单单是因为政府部门的一记反腐重拳就能解释得清楚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当下,礼品画从来就不曾具备作为艺术品的存在价值,其消费群体的购买动机大抵只是花钱购买作为“礼品”的商品而非艺术作品的“画”。所以,重要的是“礼品”,一旦“礼品”送不出去,谁又会无聊地去关心这件“礼品”作为“画”的价值?
礼品画向来因其隐蔽安全、附庸风雅、充满温情及价值的难以量化等隐性特征,被小心谨慎地广泛应用于换取官员公权力的私下交易,俗称“雅贿”。这种“雅贿”比简单直白的送钱显得含蓄和安全,明明是送了钱,但给人的感觉只是送了一张纸,所以“雅贿”往往成为官员钱权交易的最佳选择方式。
市面上流通性能较好的礼品画,其生产者一般分为三类:一种是艺术界职能部门手握绝对权力的高层官员,他们并非艺术专业出身,但自我感觉良好,舞文弄墨样样“精通”;也有一些艺术专业出身的画家被职务捆绑,粗制滥造一些“熟货”,这种“礼品画”往往按照其行使权力的大小被其“书画经纪人”定价出售,求其办事者通过经纪人高价买下,告知所需权力诉求,官员在收到交易完成信息后,以手中权力为购买人大开绿灯照拂通行;第二种是以体制内官本位画家居多,这类画家因其社会知名度和专业领域话语权,市场认可度一般较高,其作品作为“礼品画”交易,市场存货量大、市面流通价明确、变现能力强,且可依据画家头衔和职称来区分价格,用于“雅贿”便捷有效,同时这类画家的作品也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礼品画来源;第三类即是迎合大众的媚俗类画家,由于国内民众审美趣味普遍还处于较低的美学层次,多以为题材吉祥、色彩绚丽、画面美感、场面宏大、技法写实之类的作品更优秀,以至于很多画家投其所好,批量生产《花开富贵》之类的“养眼”作品,目前高、中、低端书画交易市场均有大量成交。
中国艺术市场的悖论在于:一方面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被冠以“艺术”之名的伪艺术品类太多,另一个方面有艺术含量(意即具备美学价值)的经典作品却少之又少。礼品画的创作动机早已被市场异化而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之所以打着“艺术”的幌子,充其量只是借此为其追逐利润赋予更大的商品附加值。较之前些年的方兴未艾与现如今的苟延残喘,礼品画市场的缩水是其作为商品供需关系倒置后的必然结果。
当代某些名家作品作为礼品画在市场上唱红不衰,有的甚至几年内从一平尺几千元暴涨至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如此荒谬的现象及天方夜谭的价格,已然有悖于艺术市场自身的规律,是“潜规则”或幕后“推手”运作的结果。事实上,在新政大力反腐的今天,很多创作群体至今仍未意识到决定一件艺术品真正价格的到底是什么,他们依旧无知者无畏般地妄图蒙混过关,诸多行为甚至以相悖姿态同时出现。或许这就是时代造就的悲哀之处:今日艺术之于艺术家,不再是观照内心、慰藉精神的彼岸正果,而仅仅是捞取功名利禄的吸金快轨。
当下,以艺术的名义融入理想的生活状态似乎无可救药地陷入了窘境,不公正的社会价值导向和个体生存状态的悲观体验致使我们对现实总觉无比沮丧。不过我始终认为,这些并不能成为自我沦陷的道德借口。恰恰相反,这是一个由黑夜奔向黎明的时代,所有的阴暗和矛盾在扁平化的高速信息扩散中无所遁形,大众在各类新闻事件中逐步强化了个体认知和自我反思,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也不得不拨乱反正。所以,艺术产业作为整个社会活体的微小缩影,礼品画的积重难返不是偶然,这仅仅是艺术市场面临良性转型期的必然抉择。说到底,艺术品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艺术本体上来。
作者贾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