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请稍等

摩登登录注册

文章

Home 摩登3注册开户 摩登三平台_揭秘名家书画售假招术
Home 摩登3注册开户 摩登三平台_揭秘名家书画售假招术

摩登三平台_揭秘名家书画售假招术

摩登3注册开户 by

                                              揭秘名家书画售假招术  
  当今书画造假成风,任何一位在艺术市场上有相应经济价值的古今书画名家,几乎都不能幸免于被冒名顶替的噩运。从保护书画消费者者的角度说,揭开各式各样书画作伪的神秘面纱还只仅仅洞悉了书画作伪“产业链”的一部分。因此,从本期开始笔者将分上、中、下三回来说解有关名家书画售假招术的内容,祈望能给广大艺术品消费者带来一个提醒与警示效果。 
 开门见假 
  “开门见山”是一句常用成语,现在却成了书画鉴藏活动的“普通话”,其词意有些许变化,一般指某件署名某名家的作品一打开看就立即会被懂行者认定为真迹,一点都不会让人生疑,也就是作品很典型,质量上好的意思。这里,笔者改为“开门见假”,意思是说有的售假者在某经营场所(以拍卖行为主)抛售某伪作时,有意将成品放置在展示、出售的“第一顺序”的这样显要位置。 
  之所以出现此现象,笔者认为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近几年书画作伪的总体水准在大提高,名家赝品与真品的表面差距比大家想象的要小许多,能当场立辨一件书画真假的收藏者罕有。加上中国艺术品经营的“特殊性”,或者说是国内法律的“真空地带”,导致许多书画经营者卖假书画时并不一定需要躲躲闪闪或偷偷摸摸行事了,反而敢公开而大胆地吆喝;二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第一顺序”往往会给有所期待的观者造成“先入为主”、“忘乎所以”的判断结果;三是收藏爱好者到拍卖行购书画,惯性思维总以为最先出场的书画必是“招牌货”,于是乎就一定有“先下手为强”的“冤大头”。 
  以真掩假 
  业内行家指出,每一场书画拍卖会的成交率和成交价的高低与所投拍作品的总体质量及真伪所占比例有直接的关系。此话不假,如果在某拍卖公司组织的一场拍卖会中,所上拍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真迹,同时该拍卖公司以往的经营业绩与口碑尚好,那么假设说有人或是无意或有意地在众真迹中掺杂进一件或两件署名某名家的疑伪成品,最后其“顺利”成交的概率就相当高,笔者本人就多次目睹到此等事例。 
  如图1陆俨少山水画疑伪成品很值得在此一说:该作曾于2007年11月在北方某拍卖公司上拍,最终成交价达50.4万元。拍卖那天,笔者看到排在该成品前后位置的陆俨少作品共计五件,质量均不差,故而对图1似起到“提携”作用。问题是,此疑伪画作的真迹母本图2于2001年11月也是在这家拍卖行被竞拍出去的,当时成交价只有6.6万元。可那却是地道的出版原作啊,其出版出处是198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陆俨少画集》第63页。 
  频繁入市 
  伴随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空前扩大。现在在我国的大江南北,以艺术品拍卖行为主的书画经营机构其数量到底有多少根本就无人能数得清,而且这些机构的客源来自于四面八方,“生面孔”的收藏者多如牛毛。这等市场状况无形中为不法者抛售手中形形色色的书画赝品提供了“天赐良机”。据笔者观察,不但有些做工较“到位”的伪作可以一蹴而就地在拍卖行拍出高价;甚至某些“仿工”平平的成品也可以在“频繁入市”操作中觅到买家。诚然,出现此现象的原始动机似有所不同:一种占多数的是策划者存心要抛售某件署名某名家的伪作,他们在一处拍卖不掉的书画,可以很快再转到另一家拍卖行,再不成交就再挪窝,直至得手才罢休;另一种占少数的是有的买家购藏入某伪作后,或是自己醒悟或是他人告之真相,故又半主动半被动地再拿到拍卖行中想“解套”。 
  “托”市 
  拍卖行出于为某名家或公司的“面子”考虑叫若干人到拍卖场“抬价”的举动已然不是什么秘密。这里所谓“托”市,不仅仅只是要“曝光”某作品虚假成交的事,而是专门揭露有些售假者为达到抛售某名家伪作的目的,策划雇几个“托儿”,“混”坐在竞买席的各个方位,到时轮番举牌,设局诱骗那些冲动型的,爱跟风的买家。说白了,就像现在各地长途客车上时常上演的“易拉罐中奖”或“外币兑换人民币”之类的骗子所设下的局。凭笔者个人的见闻和判断,在当前所有拍卖行落槌的伪作中,起码占五分之一以上的数量是依仗此手段交投出去的。 
障眼法的一举两得
待售的各种书画必会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每一种展示的环境与方式(包括不同的观看方位)带来的审读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些售假人便利用某种展示方式的局限性,有意让观者“视而不见”(即无法看清楚)当成成品,从而对伪作产生错误判断,这就是“障眼”法。
其具体实施手法有三种:一是把伪作镶在镜框中或张挂在玻璃橱窗里,因有厚薄不一的玻璃阻隔及反光作用,鉴定“视线”自然大受影响;二是将或挂轴或装框的伪作展示在光线昏暗视线不清的位置;三是有的售假者在展示某伪作时会有意遮掩当局成品款字的部分内容(上款居多),表面上好像是告诉大家“委托方有所顾忌”,其真正旨意是既“藏”作伪漏洞又增加成品的神秘感,可说“一举两得”。
2006年3月北方某家拍卖行的拍品预展处,隔着玻璃笔者意外遭遇这件装在镜框中的署名陆俨少的画作小品,由于室内灯光分布不均匀。所见的该画出现严重的反光现象基本就只能看出个隐隐约约大体的笔墨模样。所以笔者在现场发现有很多收藏人自始至终都未发现其中有“诈”,有的还在高谈阔论着此画是如何的“精致”与“气韵生动”,结果此画在该次拍卖中真的成交出去了。其实母本至今还收藏在笔者手中,它曾在2004年出版在西泠印社出版社《陆俨少作品精粹》一书中。
诱君“误证”没商量
一切针对书画鉴藏的活动,辨真识伪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只是每个人的鉴定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相对合理,也有的极其错误。这一问题到了造、售假者们的脑中可就十分有数了,因说到底这事关他们的“生计”。诱君“误证”的情形是:有的书画鉴藏者一旦遇见两件(或以上)外观相近似的署名同一名家的作品就势必会以“货比货识货”的排他性思维,从而认定质量相对高的那一件作品系真迹母本,质量相对低的那件是仿品。这种不正确的鉴定思路与工作方法在鉴藏圈中带有普遍性的。因此有的造、售假者便“将计就计”精心策划赝品的制作样态与数量及其抛售的地点等细节。可见,当遇到外观基本相像的两件或以上同署名某一名家的书画时,千万不要想到类似于“优选法”式的鉴定方法。
“不展示”和“重点说明”的故弄玄虚
书画拍卖行一向都是不包拍卖品的真假与瑕疵,换句话是收藏者要自己看清想要竞买的作品。因此,一些拍卖行(基本都是中小规模的拍卖行)时常不公开展示拍品;好点的则是摆放(未展开让人看)在展厅某处角落的桌面上。因此,笔者曾数次听到过有的人在仅仅看了几眼拍品图录而没看到书画原件就去竞购书画后发出的自责与抱怨声。笔者推测,“不展示”就是有些经营者故意“不按套路出牌”,它也是一种生财之道。不过,受它“伤害”的现往往总是初入书画收藏领地的莽撞型的消费者,不会是资深鉴藏人。
    另外,书画售卖者为生意兴隆而夸大其词吹捧某书画名家及其作品或有意指假道真的事也是司空见惯。如有的拍卖行在编印拍卖图录时会对署名某名家的伪作大肆做颠倒黑白的宣传,这就是所谓“重点说明”,这里笔者大致归纳了三种形式:其一,对伪品做面面俱到且异常到位的文字注录,甚者超出对真迹注释的常规处;其二,文字说明引申到画外内容,如对所有意暑上的某“上款人”作较详尽的介绍;其三,特地让理论家撰写一或数篇文章为当局赝品“歌功颂德”,大谈其艺术上如何之“好”。
    而“白送”也是售卖者的招数之一。如很多人想必都在一些高档宾馆(以四五星级的居多)或大型商场遇到“免费送书画”的“好事”,要是你真以为人家是白送就错了,它绝不会是“不要你的钱”,而是非让你“付成品装裱的工本费”(其实客观上工本费到不了他们收费的1/2)不可,此非诚信也。原先我以为“白送”的一定都是“劣”品而无伪作,其实不然,笔者就多次在某地宾馆“白送” 的书画中也见过低等级的仿品――也许那正是某些售假人手中的“滞销”物吧。

 
    在日常生活中,商家策划将两样或更多商品作捆绑式的销售,不属新鲜事,不见得就一定是名牌与伪劣商品的搭卖。不过,在书画买卖中,凡书画经营机构或个人将两件或两件以上作品进行“组合”销售,那么十有八九属“真伪搭售”。   
    真伪搭售   
    笔者就曾亲身体验了被“真伪搭售”的经历。那是2004年5月的一天,北方某拍卖行在某宾馆举行拍卖会预展,笔者目光一触及图1――王一亭的《伏虎罗汉》图就被深深吸引,竟光顾着要去购买,而丝毫没有在意它是与另一件署名王一亭的画作图2是“配对”作售的竞拍品。待笔者如愿拍进图1去取件时,才知道能多领一件王一亭的作品,即图2。面对这件意外所获的作品,笔者唯一的感受是“哭笑不得”,说不上到底是谁“吃亏”。   
    转移视线   
    书画的买卖与收藏,任何忽视鉴定的举动对收藏者而言即意味着风险。很久以前,坊间就有“把假瓷器打碎了再卖”(这样买者就一心只想着怎么样去粘合复原它)的传闻。类似的书画售假方式现在也有,如有一些经营商或个人到要出售署名某名家的书画伪作时,往往故作神秘与矜持地大说特说待售书画已在谁手上秘藏了多少年;或某人从哪个机构将该成品“偷”了出来;或该老裱件在重新装裱时遇到怎么样的难题等等,就是只字不提与真伪内容沾边的话语。   
    笔者曾亲眼看见某南方拍卖行还将某拍品重新装裱的照片登载在图录上并在预展时出示于成品旁,无非是想说明其拍品的来路“正”。其实那件拍品是地道的“老假”(指很久以前造的赝品)。从性质上说,此种“转移视线”的书画售假法与古代兵法中的“声东击西”原理如出一辙。   
    欲擒故纵   
    同样是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之一,“欲擒故纵”法在当今书画经营圈也是被大为“引用”的一种售假法。不过,本文在这里将此法称为“‘惜’售”法。“惜”字之所以加双引号,说明不是真的“舍不得”,而恰恰是售卖者极力想抛售伪作的一种阴谋。   
    换言之,有的人越是“不想卖”就越有人“非买不可”。迄今为止,笔者所耳闻目睹的属于售假者耍弄“‘惜’售”花招而得手的案例,已有十余起,甚至于有的单件成品售出价还超出市场流通价数倍,由此可见此招术的非同寻常。   
    华丽上市   
    这里还要提到的就是“精装”法,就是指将署名某名家的伪作根据不同的幅式施以超豪华,最精美级别的装潢“躯壳”。此举对实力派鉴藏家或许起不了任何作用,但“落实”到冲动型的收藏爱好者面前却往往能“奏效”,因为现在社会上“重衣妆”的收藏人实在太多。   
    伪鉴定家   
    书画鉴定与书画造假和售假是矛盾的对立面,它们本应互相制约。然而,书画经营人本身即是造假者的事例并不少见。有的造、售假者专门打名书画鉴定家的主意,以利益与名气为诱饵,“腐蚀”他们来充当“黑嘴”,使售假“良性循环”起来。还有一些书画造、售假“老手”竟试图冒充成“鉴定家”,他们有的在某收藏类刊物上发表书画真伪鉴别的文章;有的到某电视台鉴宝类栏目上当起了鉴定嘉宾……不言而喻,那些人一“坐堂”,在不知不觉中上当的人就更多了,进一步使得书画市场的“生态”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即“造假盛,识假衰”的局面。  

                                                                                                作者:黄鼎 

 

 

14 2023-02

 

我要 分享

 

 

本文 作者

 

相关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