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登录注册_梅月外史:浅谈郑板桥书画作品真伪鉴别
梅月外史:浅谈郑板桥书画作品真伪鉴别
文/华夏收藏网 梅月外史
2013年秋拍各大拍场书画作品竞价热火朝天,北京保利2013秋拍“欣遇――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郑板桥两幅作品《墨竹图》和兰竹全性》均以500万起拍,最终分别以580万、680万落槌。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的代表,自成名后,当时山东潍坊和扬州一带便仿品迭出,其中佼佼者就是跟随郑板桥学画多年的木匠谭云龙。了解其经历,对许多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收藏的郑板桥的赝品(包括谭云龙的高仿真代笔),就会豁然开朗。当今书画收藏市场郑板桥的赝品仍然泛滥,为净化书画收藏,认真学习鉴别郑板桥书画的经验和总结,很有代表性,很有必要。
郑燮(1693–1765)作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工诗词,擅书画,时任称赞有“郑虔三绝之目”。当时,由于郑板桥名声很大,山东潍县、济南及江苏扬州一带大量出现他的书画赝品。
据“小横香室主人”记叙:“潍有木工某,能效其书画,佳者几乱真,今人家所藏,赝者十九。”这个木工,即谭木匠谭云龙,一名化龙。他是山东潍县东关人。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木匠。他幼年失学,学木匠技艺,资性灵敏,所作木工精细典雅(当今家具市场多有借“谭木匠”的招牌即源于此),他也曾习入儒经年,擅书画,又酷爱金石,兼精治印。著有印谱《春草堂》两卷。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自范县调任潍县,做了七年知县。一次,郑特挑选工匠到府内制作器物,谭木匠也在其中。他每遇板桥作书画,便侍立一旁观看。细心揣摹。郑爱其聪明好学,遂悉心指授。经过数年时间,谭云龙作画便酷似郑板桥。郑板桥政事匆忙,每有应酬之作,便命其代笔,谭于是日日模仿,并在画上钤盖郑板桥印章,郑板桥出去后,外埠的书画商往往将谭木匠的赝品以重金购买,并辗转流传于世,这就是现今不少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有不少郑板桥赝品的原因。谭氏子孙亦成小康。对此,潍县翰林于普源曾作诗:“三绝郑虔谁与俦,潍县谭氏只风流,工师解学才人笔,不让前朝仇十洲。”
对博物馆或私人藏家流传下来郑板桥的作品,由于有谭云龙的高仿真代笔,从老仿片的角度看,从纸张、印章、墨质和墨色上来鉴别真假已毫无意义。因为都是用同时代的徽宣,谭云龙也钤盖郑板桥的原章,用的都是同时代的徽墨,所显现的墨色也一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效果及墨法也差不多。所以,最关键的是在画上对笔法的鉴定和落款题跋书法的鉴定。
在笔法上,谭木匠的代笔虽然高超,但毕竟是模仿赝品,谭云龙毕竟笔墨功夫不及郑板桥。谭氏伪作虽可乱真,仍有破绽可寻。
在画上,郑板桥的兰竹山石笔调更自然、简练而老练,皴法更随意而生动,充满灵秀而潇洒的书卷气。谭木匠的仿作,笔调因模仿而显呆滞,用墨用色因临仿而不够自然老到,天生的书卷气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靠临仿来的。谭木匠未全然脱去匠气。
再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点苔”。郑板桥画石取法倪云林,即釉细皴,也有乱扫,有时甚至用酣笔畅墨写“一笔石”,很少点苔。青道博物馆有谭云龙本款《竹石轴》(纸本水墨,1793年作),画上的于普源题记写到“谭云龙,子猷,乾隆时木工也。所仿邑侯郑板桥先生,书画、款识、印章均伪脱逼真,赏鉴者几莫能辨其伪赝鼎。此竹石画帧,乃自书本款之作。”这段题记为谭子猷作郑板桥假画之事填增旁证。
在书法上,是辨别真伪的关键。鉴别谭木匠模仿郑板桥的书法比谭木匠模仿郑板桥的画容易得多,明显得多。特别是郑板桥的从书体入画的独有特征不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郑板桥的“六分半体”。瘦硬古拙,有些按捺笔画运用画兰竹的方法,大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感。郑板桥所绘的兰竹以草书中竖长笔法运笔,体貌舒朗,风格劲峭,非缺少清劲秀逸之气的谭木匠所能比拟。书体特征是凝聚他毕生心血而成,不是谭木匠几年的功夫就能登堂入室,偷得乱真的“神髓的”。
有专家总结鉴定郑板桥书画的关键:书体叫“乱石铺街”,字体中有的笔画像竹枝和兰叶;画竹的特点是竹叶比竹枝要宽,每一幅单看是“个”字,整看也是“个”字;画石头不点苔。他的署名“燮”字,从“火”字多数是真,从“又”字多为伪。这当为确论和一把钥匙。
此外,与郑板桥同时代的主要作伪人还有郑燮的侄子郑�Q以及吴唯、吴小道等人,还有扬州,潍县等地的小名头作伪者。(华夏小邓/整理 报道)
来源:华夏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