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请稍等

摩登登录注册

文章

Home 摩登3平台网址 摩登3网址_汉代书法
Home 摩登3平台网址 摩登3网址_汉代书法

摩登3网址_汉代书法

摩登3平台网址 by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广艺舟双楫・说分》)给以较恰当的评价。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前人称篆书笔法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横平竖直,均匀圆润。字的结体规矩严谨,较少变化。隶书则不然,它的点划分明,粗细有致,波画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用笔有方有圆,或方圆兼济。结体或险峻跌宕,坚挺雄健,或秀丽工整,圆静妩媚,或坚守中宫,凝重端庄,或大开大合,意气飞扬,可谓千变万化,各臻其极。这真是书法史上瑰丽的一章。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隶书,都是凭当时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来的。可惜当时书丹的作者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后人只好以某碑或某碑铭文内容为其命名,例如:《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石门颂》、《华山碑》、《曹全碑》、《西狭颂》、《张景碑》、《张迁碑》等等。 

  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简板上的汉隶远不像碑刻上的那样严整、肃穆、气势恢宏,而是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不经意,富于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为工笔,那么,汉简则如同写意。汉简的字体自然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晋人行草的信息。 

  汉古隶 

  古隶和小篆之关系就如同猴子和人,乃是蜕变而来,特征在改变笔画之曲线成直线,并予省略,变圆为方,由连而断,且富有粗细之变化,由繁趋简,书写亦更加便捷,为小篆至八分之关键。 

  但传下来的书迹甚少,以刻石和碑为多,武梁祠画像中亦有古隶者。 

  发展: 

  帛书老子乙本: 

  为惠帝和吕后执政之间的古隶“陪葬品”,它的主人因太过珍视它而带它入土,也因此我们现在能看到它。书体篆意尚存,章法有直行而无横行,秀丽之中尚存古意。 

  竹简孙膑、孙子兵法�z汉简附�{: 

  这二书也为陪葬之物,看来我们得感谢古人的陪葬制度了。年代大抵为西汉前期。两者笔迹不同,当是出于不同人之手;竹简孙膑的字体仍混有极多篆书笔法,孙子兵法的篆法殆已净尽,笔画直,间架平正。两者相较的话,一以古质取胜,一以妍华擅美,皆是古隶上品。 

  鲁孝王刻石: 

  今尚存曲阜孔庙之中,全文仅“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字。笔画已由圆变方,字体仍属高长,结构别于小篆,乃藉于小篆、八分之过渡书体,古朴纯厚。 

  另尚有三老讳字忌日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z这是摩崖大字�{,祀三公山碑等遗墨。

  隶书的发展 

  汉朝自公元前206年高祖建立天下,经过60余年的治理,出现了“汉武”盛世,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造纸术的发明,对文字的发展,影响深刻。西汉初,朝廷就把隶书定为学童应试的内容之一,成绩好的可以做官。当时的“史书令史”,就是擅长写隶书的官职。汉人称汉隶书为“史书”。据班固《汉书》记载:元帝“多才艺,善史书。”孝成许皇后“聪慧,善史书。”隶书的重要特点是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几种笔画较为固定,为汉字书写定为不变的形态。 

  再有就是改造合体字的偏旁,并使它固定统一。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偏旁和原独体字一样,位置也不太固定。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做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把许多原来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为同一偏旁,如“英”、“樊”、“莫”、“真”、“奠”等字,原篆字字底皆不相同,隶字把它们统一为“大”字底。又如“泰”、“秦”、“春”、“奉”等字也是隶变后才统一为“夫”头的字。 

  这样就使得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日益发展的要求。 

  发展:隶书的定型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从大的方面说,隶书有秦隶和汉隶的区别。秦隶的形体,从出土文物中的权、量器的诏版上还可看到一些特点。这时隶书结体还是纵势长方的,字的大小不拘。有人称此隶为“古隶”,西汉初期仍沿用这种字体。 

  隶书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公元174~189),汉隶达到极盛时期。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 

  所以隶书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定型的隶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隶书字丰富多采,尤其东汉时期盛行树碑立传,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所谓“碑”,在古时是宫、庙门见识日影及拴牲口的长方形石头,秦代在石头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或刻文告等,秦代称为“刻石”,汉代以后即称“碑”。 

  自东汉以来,各种碑的形式也多起来,有碑颂、碑记、墓碑等等,用以纪事、颂德。这些碑刻给书法留下了极丰富的珍品。据说东汉留下来的碑版达170余种。现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资证明。 

  1.乙瑛碑:全名为《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恒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当时乙瑾为鲁相,曾奏请在孔子庙中设置守庙的百石卒史,因此得名。碑立在今山东曲阜孔庙。内容刻有奏请往返的公犊和对乙瑛的赞同。碑文雄秀、工整,风格飘逸秀丽,是著名汉碑之一。 

  2.礼器碑:全称为《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亦称《韩敕碑》.东汉桓帝水寿二年(公元156年)立。石在今山东曲阜孔庙,碑文为赞颂鲁相韩敕整修孔庙,建造礼器的事。书体扁平丰茂,瘦劲挺秀,属于工整风格的作品,为历代学隶者所重视。 

  3.史晨碑:碑的前后两面各有到字,故亦称《史晨前后碑》。前后碑各有名称,前碑称“鲁相史晨祝孔子奏铭”,内容是记载鲁相史晨的奏章,报告他到任后祭孔的情况;后碑称《史晨飨孔庙碑》,记录了他祭孔的措施。此碑建于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碑立山东曲阜孔庙。字体工整,结构谨严,富有神韵,是学习隶书的好范本。 

  4.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OO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5.曹全碑:全称为《汉合阳令曾全碑》,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王敞等人为纪念曹全功绩而立。明代初年出土于陕西颌阳县,曾保存在合阳县孔庙,1956年移放在西安碑林。相传此碑明代未年即已断裂,现文物出版社已经出版断裂前的拓本。曹全碑是汉隶代表作之一,风格秀逸多姿、结构平匀,用笔方圆兼备、清丽婉畅。此拓本保存原字较多,完整如新,最适合初学隶书者临摹。 

  6.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现有影印本,可供方笔书法爱好者临摹。

张昶书法

    行草的兴起 

  所谓草书,对正书来讲就是较为草率的字,或称“急就”,快速写出的字;也可以说是正书的一种“破体”,或说是“俗字”、“异体”。在两汉隶书定型的同时,草书行书也萌发起来。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汉兴而有草书。”唐代张怀��《书断》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又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之意,谓之草书。”章草尚有隶之意,笔画常带波桀,字与字无牵连,而今草则隶意皆无,字字相连。 

  发展:两汉以隶书为主流,日常应用又兴起一种草书,介于八分与今草之间特有之书体,与后世草书殊异,谓之章草。 

  其结构乃隶书简化而来,所谓“损隶之规矩”,“存字之梗概”也。章草每笔分写,各自独自,与后世草书有别,实为草书之滥觞焉。章草在当时算是非正式的字体,乃为“赴俗急就”而起,纯为日用所需。段玉裁认为“�H书之称,起于草稿”,大体草书稿字体较为草率,书写迅速,故颇实用,近世所出之汉简多是粗书而成就是很好的证明。 

  至于章草兴起的年代,许慎认为是“汉兴有草书”,汉人称为“草”,自羊欣始有“章草”之名,后来就沿用下来。至于为什么叫章草,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史称杜度、崔瑗、崔实、张芝、张昶为汉章草大家,但所传书迹不多,还好近世所出汉简保存墨迹不少,我们才能见到章草的真风貌。 

  王�忠允酚巫魑�急就章,为章草之始,但敦煌出土之急就觚,却是波磔洋溢之八分。传世之章草急就章应是成熟后之作品,而非章草之起源。 

  汉宣帝神爵四年四月简: 

  出于敦煌,为史游之前戴有年代之木简,是较早期的代表。其有几字己改变结体,减省笔画。笔画略带波势,书写亦草率,已粗具章草之规模。 

  汉元帝永光元年: 

  为居延汉简中有纪年者,较神爵四年更近章草。字体皆是解散隶体粗书而成,已无八分工整秀丽,为章草较成熟之代表。笔势极为飞动,极为纵逸,直行整齐不乱,堪称杰作。 

  新莽殄灭简: 

  上面是没有纪年的,经人孝订为新莽始建国后五年所书。尤此知章草至新莽己确立,书法尤臻优美。笔画已具波势,结体则是草,有许多字解散隶体而成符号,笔画亦牵连,章草笔法大体具备。且字行疏朗爽明,为章草之珍品。 

  汉光武帝建武简: 

  亦敦煌所出,包括廿二至廿六年间,共四枚,为章草极成熟之作。各简中皆有减省笔画或改变结体者,且字体近似,笔势跃动,各字独立,每笔分写,表现秀逸之风格。 

  敦煌汉纸墨迹: 

  敦煌所出亦有纸片,即是书于纸上之墨迹,为章草末期之代表作。观其运笔已极纯熟,笔势跃动而连贯,结体已和草书相同,实启今草之先河。此纸为现存最古者,距蔡伦爷爷造纸年代极近,堪称至宝。 

  张芝芝白帖: 

  刻存于淳化秘阁法帖中,米芾鉴之为:据真迹所摹刻;现在与敦煌汉简相比较确极为相近,该是汉代书迹没错。阁帖中另有张芝草书三帖,米元章则认为是唐人所作。所以芝白帖是张芝传世之唯一书迹,亦有汉名家章草之仅存,地位十分重要。 

  此帖字体横扁,结体是草,笔画尚存隶意,虽每笔分作,而气势一贯,笔画多简省而趋于符号化,为章草之典型,且法度严谨,而章法宽舒,“专谨古雅”,堪称章草之上乘。

 

 

07 2022-05

 

我要 分享

 

 

本文 作者

 

相关 文章